首页 舆情 师徒传薪火 匠心同筑梦——访首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无损检测员赛项职工组一等奖获得者李杰、学生组一等奖获得者张杨

师徒传薪火 匠心同筑梦——访首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无损检测员赛项职工组一等奖获得者李杰、学生组一等奖获得者张杨

微信截图_20220127105634.jpg

  □ 本报实习记者 解 磊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已经落幕,在获奖名单中,一对师徒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获奖名单显示,在无损检测员(逆向设计与三维检测)赛项,职工组一等奖获得者李杰和学生组一等奖获得者张杨均来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要知道,本赛项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9名选手参加,分职工组和学生组,均为1人1队参赛,而这对师徒分获分量如此之重的一等奖,难度可想而知。

  这对师徒究竟有多厉害?他们之间关系又如何?记者带着疑问采访到了李杰和张杨。

  “梅开二度”的缘分

  说起自己的老师李杰,来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张杨告诉记者,一切缘于他和李老师一段奇妙的缘分。

  当张杨还在中职——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学习的时候,李杰就是他的老师,当时学校集训队正在招人,由于张杨是个内向的人,在面试的时候就被淘汰了下来。但张杨骨子里是个不服输的人,他找到李杰老师,认真地对李老师说:“老师,我想试试。”真诚的少年打动了李杰老师。

  李杰告诉记者,当时挑选学生的时候,不单单看学生是否聪明,而是全方面看学生在各种锻炼和训练中表现出的抗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考察学生的品德,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乐于帮助队友,光明磊落,积极面对困难,主动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能对专业有兴趣。而在平时和张杨接触的过程中,他觉得张杨就是这样的人。

  就这样,在中职的集训队里,这对师徒开始了第一段传道授业的缘分。

  无巧不成书,几年之后,张杨在李杰老师的教导下,顺利进入了高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而没多久,由于工作调动,李杰也来到了同一所学校,师徒再续前缘。

  张杨两次成为自己的学生,李杰对于他赞不绝口:“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会有一些自己的专业想法和看法,有灵气、有能力也肯吃苦。”

  薪火相传的精神

  名师出高徒,培养出张杨这个国赛一等奖学生的李杰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年仅37岁的他,诸多头衔和荣誉加身:讲师、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高级模具设计师、全国优秀裁判、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技术能手、武汉市技术能手、武汉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青山科协委员,9次受邀担任全国、省级大赛裁判工作;本人参赛获得荣誉10次,其中全国大赛一等奖2次;指导学生参赛获得荣誉7次,其中全国大赛一等奖2次……

  而他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李杰告诉记者,他的众多老师中,有位带他参加竞赛最多的禹诚老师,她俗称五高教师:高学历、高职称、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颜值。“她经常跟我们一起加班、熬夜,看技术文件,改方案,定期跟我们培训,一起做课题、做科研,同时也对我们为人处事提出要求,在很多攻关过程中,她总是做领头羊,带头鏖战,做出榜样,她是真正的亦师亦友。她支持我们创新,不过多限制我们的想法,给我们年轻人尽力的提供各种便利,也很多次主动让出奖励和评比机会,能有这样的老师实属人生之幸。”李杰动情地说道。

  于是,当李杰成为一名教师后,他也立誓要像他的老师那样,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学习方面,他经常陪着学生一起加班、熬夜,看技术文件、改方案。在一般情况下,他和张杨先拟定初步训练方案,张杨按计划去训练,李杰则观察他的整个训练过程,以他为目标,逐个环节对比找出更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自发表看法,允许看法冲突,以实践结果导向,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表述观点,不强加想法,不犟辩,提出理论佐证,表述各自观点,跟学生有商有量,从训练环节中找出减少步骤,减少时间,降低操作频率,优化操作步骤的方法,不断地使用理论指导实践,训练模块化,不断修正模块练习方案。

  在生活方面,张杨告诉记者:“平时训练的比较晚,李杰老师会给我们买吃的喝的,偶尔生病了他也会去帮我买药,在外面比赛的时候,想吃些什么老师也会给我买,都是老师自费的。学习的时候老师和我有些问题没有弄懂,很晚了,我太困了,老师愿意一人研究让我先睡觉。有时有点不会的问题,老师愿意放弃他训练的时间,帮我去解决。平时有什么问题老师也会很有耐心地回答我,从没表现出过不耐烦。”

  薪火相传,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优秀品质,让李杰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也亲切地叫他“杰哥”。

  共同筑梦的匠心

  在本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上,这对师徒参加的赛项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李杰告诉记者,无损检测员赛项(逆向设计与三维检测)是指参赛者以工业产品原型(如智能车、智能船等)为载体,综合运用工业设计协同创新平台,三维设计软件,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专业知识,根据任务要求应用手绘板完成产品概念设计,结合工业设计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的工业设计资源数据库和快速成型设备完成产品创新设计、逆向设计与快速成型,应用数据采集检测设备等完成产品检测分析,最后进行装配装饰形成最终产品的竞赛项目。竞赛包括设计知识库应用与概念设计、产品设计与数据管理、产品快速成型、产品可视化与展示、产品检测与分析、产品装配装饰验证六个模块。

  在比赛中,参赛队要综合运用工业设计协同创新平台、三维设计软件和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专业知识,完成产品检测分析,最终进行装配装饰,形成最终产品。

  虽然不在一个组别比赛,但李杰和张杨这对师徒却想到了一起,2021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也是中国航天取得一系列骄人成就的一年。他们的作品都有着献礼建党百年、致敬中国航天的深刻内涵。李杰的作品是一辆红船小车,他在竞赛中使用3D打印机制作了零件,结合赛场提供的电子器件进行红船小车的装配,可实现多向移动和多关节动作,可完成指定矿石的捕获和投放功能。而张杨的作品,则以智能玉兔探矿车和流线型为主要要素设计,不仅造型亮眼,抓取目标也是一抓一个准。

  师徒同心,其利断金。这次大赛的两个一等奖,也是对这对师徒最好的嘉奖和回报。

  谈及未来,李杰表示,不论是通过专业研讨、竞赛或是科研,他想继续在知识细节上得到提升,未来在技能和技术上有更多的积淀,在工艺方法或是工艺装备上有新的思考和创造。对于张杨,希望他能不止步于现状,继续向应用型研究生方向前进。

  采访的最后,这对师徒对记者说:“希望我们这个行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更多的新装备得到应用,行业中出现更多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材。希望职业大专只是开始,涌现出更多的职业本科,早日打通应用型研究生的通道。”


中华经济发展网